科创板政策趋严,AI企业集体“逃离”!这届AI企业不行?

去年协会公众号曾经发表过文章《AI企业纷纷瞄准科创板上市,今年或是他们上市的最好机会》,里面有提到,AI企业上市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临。一方面AI的战略地位被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在新基建、内循环新格局还是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AI均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科创板的诸多利好,已经为我国AI企业上市清除了很多障碍。

谁知道今年科创板监管加强了,大批已经提交了招股书的AI企业纷纷闻声而逃,包括云知声、京东数科、禾赛科技、柔宇科技、依图科技都相继撤回了招股书。本以为在政策和科创板双重利好的背景下,2021年AI企业会迎来“上市年”的,现在他们不得不再次面临“上市难,融资难”的问题。

1.AI企业为什么都不想上市了?

2021年1月29日,证监会出台新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旨在强化对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要求。《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发布后,大批拟上市企业陆续撤回了招股书。

2021年2月1日,上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2号——常见问题的信息披露和核查要求自查表》,自查内容77项,包括发行人股权结构、董监高等基本情况、发行人业务与技术、公司治理与独立性、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讨论等相关内容的自审自查。

2021年2月5日,证监会又发布《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指引》,重点约束股权代持、临近上市前突击入股、入股价格异常、要求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新股东锁定股份36个月等问题。

连续的监管政策,让这些拟上市的企业有点“透不过气”,据上交所官网显示,仅2021年,就有26家企业中止科创板上市。

有业内人士反映,上交所对排队上市企业的资质审核变得更严了,特别是对企业的科创属性,比如研发投入的计算标准,投入占比等维度,都会有更严格的要求。也有券商对此表示,现场检查与审核问询、现场督导、自律监管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在各个环节上,监管都在不断细化、“从严”,其意在“把好入口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二级市场门槛的不断抬高、监管越来越细化,企业收入质量、收入来源和现金流等关键指标都会被放大。估值高、泡沫大、融资快一直都是人工智能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上市意味着财务要更加透明,信息披露要更加公开,对于目前的AI企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十全十美的事,所以它们只好暂时撤离。

2.AI企业的上市之路为什么这么难?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AI正式认定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随之迎来了爆发期。AI企业遍地开花,投资机构将大把的钞票晒在了AI企业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AI领域共计完成523笔融资交易,融资金额约为667.1亿元。

但是好景不长,2019年中国AI领域融资金额已经跌到271.9亿元人民币。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胡国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2019年下半年,AI企业要想再融资其实已经变得有难度了。

对钱极度渴望的AI企业只好将融资的方式寄托在二级市场上,但是二级市场对AI企业始终“不欢迎”。

为什么AI企业上市会这么难?

AI企业普遍估值过高。早期的AI企业,为了生存,很多都接受了美元基金的投资,它们的投资周期相对更长,偏好新技术领域,但也导致了AI企业估值过高的现象。以旷视为例,2020年1月6日,据路透社报道,旷视科技赴港IPO已经获得港交所批准,但旷视赴港上市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国内有投资机构对此表示,旷视 IPO 拖了这么久的主要原因是在估值方面有争议,旷视估值约为 500 亿以上,如此高的估值在成交方面有压力,不少投资人在估值上存在分歧,毕竟旷视长期没有利润,且对于 AI 这种新的行业到底如何估值还是一个挑战。

AI企业亏损严重,盈利能力不足。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而言,上市之前如果亏损的越多,则越能说明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但关键还是要看营收能力,如果钱花出去了,没有带来营收增长,这会对上市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AI企业烧钱一直是出了名的,而且人工智能的产业链条太长,技术产品无法在短时间落地一直是AI企业的痛点。

3.融资渠道被堵死,未来AI企业要怎么走?

从2018年开始,一级市场对AI企业已经变得非常冷静,除了头部企业,其他初创企业已经很在一级市场上融到钱了。有投资机构甚至表示:“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看AI的创业项目了。”

一级市场融资渠道受阻,AI企业只好谋求上市,但随着监管趋严,对于大部分AI企业而言,二级市场也相当于被堵死了。这对资金非常渴望的AI企业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众所周知,AI企业非常“烧钱”,它们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的研发,而且短时间内无法变现,一旦资金链断掉,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

那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短时间内都无法看到希望的情况下,未来AI企业要怎么走?

市场已经进入洗牌阶段,AI企业想要生存下来,必须要放弃过去那种“讲故事,画大饼”的模式。只有埋头苦干,专注某一领域的研究,找到行业痛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其实从2019年开始,AI技术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了,在医疗、教育、安防等多个领域均有技术落地,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去年以来,疫情成了AI的试金石,不少AI企业抓住了这次机会,在AI防疫技术上大放异彩,成为“抗疫英雄”。

对于未来的行业预测,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小的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大部分最好的结局一定是成为BAT收购的一部分,合纵连横可能是大量小型人工智能公司的出路,人工智能行业只有非常少数几家能够上市,而且有很好的操作表现。

4.别让AI倒在了资本寒冬里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纲要还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同时,2021年的两会期间,众多科技巨头代表纷纷将提案的焦点放在人工智能领域,其中,雷军表示,要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李彦宏则围绕自动驾驶和AI 教育展开探讨,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建设。另外,马化腾、周鸿祎、丁磊、李书福、杨元庆等的提案均涉及人工智能领域。

由此可见,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本身,都已经将人工智能放在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位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3月15日发表题为《中国有望主导人工智能市场》一文提到,在不久的将来,不想掉队的西方技术公司将依靠中国实现数字创新和人工智能突破。随着中国各种各样的初创企业、发展中企业和大型企业继续缩小中国与西方经济体之间的技术差距,它们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中国虽然未能在基础技术领域做到世界领先,但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聚集了大量的技术专家,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技术,在AI的一些细分领域,比如人脸识别,中国已经做到世界领先。所以,虽然当前我国AI企业还面临着“融资难,上市难”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并且很多的产品技术已经商用落地,逐渐应用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于AI企业而言,这次的监管趋严,让他们不得不暂时撤离股市,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暂时上不了市就否定他们的作用。相反,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在这时候应该就这件事给予AI企业更多的关注,去帮助他们度过这次的难关。

2021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意见》还指出,要拓宽融资渠道,要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有效扩大知识产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逐步发展大型设备、公用设施、生产线等领域的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服务,开发适合制造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创投机构加大对制造服务业的资本投入。

这份《意见》给制造业融资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指引和融资思路,那相关部门是不是也应该就人工智能行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一些政策指引?

另外,AI企业之所以一直“烧钱”,无非就是钱都花在了研发上。研发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才。高科技企业一直都很缺乏人才,AI企业尤其如此。去年,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如果再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会突破1000万。面对越来越大的人才缺口,相关部门是不是也应该出台一些人才建设政策?

人工智能是全世界各个政府层面都极其关注的领域,我国在这几年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一些AI领军企业和领先世界的AI技术,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们倒在了资本寒冬里,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16818043

邮箱: marketing@saiia.org.cn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